张雪松:从技工到高铁技术领军人物
【人物档案】
张雪松,44岁,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、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。工作25年来,他不断攻克技术难关,先后当选“全国劳动模范”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“河北省优秀省管专家”,并荣获“中国青年五四奖章”。
铁路世家的“火车梦”
张雪松出生在铁路家属大院。小时候每当大人们讲述铁路上的故事,他总是听得十分入神。“那时候我就有个‘火车梦’。”张雪松说。1992年,从技校毕业后,他如愿成为了中车唐山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。凭着勤学苦练,同年,他便在唐山市青工技能大赛上崭露头角,取得钳工第四名,获得唐山市技术能手称号。
坚守初心,与企业共渡难关
2000年前后,中车唐山公司经营遇到了困难,有两个月张雪松的工资加起来只有500多元。就在这时,一家大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,但他拒绝了:“是工厂培养了我,现在工厂困难,我要和大家一起渡过难关!”
高铁时代的挑战与突破
2005年,中车唐山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研发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,张雪松因此与高速动车组结缘。彼时,他作为铝合金车体铆钳班班长,面临的第一重考验就是提高铝合金车体焊接精度。“生产最快最安全的动车组是我们的使命。作为党员,面对困难就得迎难而上,面对技术难题要勇于攻关。”张雪松在心底立下誓言。
他带领技术攻关团队,从一个个零部件开始,坚持自己和自己“死磕”。在历经上千次试验,制作出焊接夹具、装配定位板、反变形工装卡具等66套,形成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72项之后,张雪松的团队和公司一起,终于迎来成功时刻:首列CRH3“和谐号”动车组在唐山下线,中国终于跻身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装备的国家行列。
创新工作室的卓越贡献
2010年,中车唐山公司成立了“张雪松工作室”,专门开展一线技术攻关、工艺革新,培养高级操作技能人才。2013年,这个工作室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“张雪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”,随后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“劳模创新工作室”。依托工作室,张雪松带动铝合金厂技术工人,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,成立了13个创新活动小组,每年工作室都能完成一百多项创新,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。
复兴号的骄傲
今年8月21日,中车唐山公司研制的“复兴号”中国标准动车组首次在京广高铁载客运营。听到这个消息,张雪松难掩激动,这不就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TSD043项目吗?回忆去年,工作室通过现场分析,多次论证,曾攻克了中国动车组车体定位基准技术难题,提高了焊接和装配过程的精准度,保证了批量生产的顺利进行。
“创新路上,离不开团队的相互支持,我会和我的工友们一起为企业的发展持续努力,这是我作为百年唐车一名普通员工的义务,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。”张雪松说。
-
相关文章